
1、病毒蛋白
FV的结构蛋白由四种组成,即VP1(分子质量为35.2ku)、VP2(33ku)、VP3 (31.2ku)与VP4 (11.6ku)。每个病毒粒子中含这4种蛋白分子的数目分别为62、57、54 与51。其氨基酸组成如表2-7所示,VP1、VP2、VP3之间相互类似,而VP4略有不同;所有四种结构蛋白的酸性氨基酸残基数均比碱性氨基酸多。不含半胱氨酸。而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与丝氨酸含量都相对较高,这大致与脊椎动物小RNA病毒相似。前3种蛋白(VP1、VP2、VP3)与VP4在氨基酸组成上最大的差别表现在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与赖氨酸残基上,VP4含有较多的谷氨酸、甘氨酸与丙氨酸残基,而脯氨酸、苯丙氨酸及赖氨酸残基相对较少,除半胱氨酸由于含量太少而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上测不出来以外,蛋氨酸是测出诸氨基酸中含量最少的一种。
FV的四种主要结构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7.7、6.7、4.8与5.5,即VP1为碱性蛋白,而 VP3则为酸性蛋白。除上述4种主要结构蛋白外,在等电聚焦与SDS-PAGE图谱上,还有七种次要蛋白。其中等电点为6.6与6.5的两个多肽推测为VP0。VP1和VP4的抗血清能与VP0 反应,在N-未端,VP4与VP0具有共同的N~氨基酸序列,可认为VP0是VP1与VP4的前体蛋白。
2、病毒核酸
FV的基因组为线性单链RNA,分子质量为2.4×106 ku,RNA占病毒粒子质量的 28.5%。FV基因组的3‘末端有poly(A)尾巴,但poly(A)尾巴的长度存在异质性;5’末端无帽子结构,而VPg蛋白(基因组病毒结合蛋白)与5‘末端基因组共价结合,在麦胚无细胞系统中能高效转录,这与小RNA病毒科的分类特征很相符。由cDNA3‘末端的序列可知,3'末端非编码序列长达200bp与脊椎动物小RNA病毒相比是非常长的。
家蚕FV与NPV或CPV不同,病毒粒子无多角体包埋,易受外界物理和化学的影响而丧失致病力。FV的稳定性因其存在的状态及环境的不同有显著的差异。FV存在于病蚕尸体或蚕粪中,在室内保存2~3Y仍有致病力。自然状态下,FV经过冬天不失活,FV放置室外约经450d丧失活性;-18℃贮存500d仍有极高的感染力。蚕粪中的FV经100℃干热30min仍未失活,FV被家畜、家禽食下后排出的粪便中仍有致病力。FV经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及链霉蛋白酶30℃处理24hr,感染力没有影响。FV在pH3.0仍保持稳定性。据报道继代感染的纯系FV经1021稀释后仍有很高的致病力。FV对理化因素的稳定性列于表。
|
 |
本病的病征因不同的发病时期而异。发病初期仅见蚕食桑减少,发育不良,眠起不齐,个体间大小开差较大。主要的病征有空头和起缩两种,还有下痢和吐液等症状,死后尸体扁瘪。这种病程和病变上的多样性,大都与伴随病毒感染而繁殖的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单独FV感染时病程较长。
起缩症状是在各龄饷食后1~2天内发病,特别是5龄起蚕为多,病蚕很少食桑甚至完全停止食桑。在群体中体色灰黄不见转青,体壁多皱。有时吐液,排黄褐色稀粪或污液,萎缩而死。 |
 |
空头症状是在各龄盛食蚕出现的,特别是大蚕为多。病蚕很少食桑,体色失去原有的青白色(桑色),胸部稍膨大,半透明略带暗红,渐次全身呈半透明,排稀粪或污液。死亡前吐液,死后尸体软化。严重发病时,蚕座及蚕室有异常的臭气。
本病病蚕发病经过天数因蚕龄、感染病毒的数量及细菌繁殖的情况等而不同。潜伏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延长,但FV 4龄起蚕接种的潜伏期反而比1~3龄接种的短,这也许与4龄蚕中肠中细菌的数目增多有关。潜伏期的长短与品种的感受性有关,在不同感受性品种之间,潜伏期相差很大,但一般经过5~12天。
本病的病征与细菌性肠道病相似,在外观上不易区别,必须从病变及生物试验等方面进行鉴定。本病具有传染性强、病势严重、持续蔓延等特点,而细菌性肠道病是不具备的。本病的中肠不呈乳白色,消化管内腔空虚,充满黄绿色半透明的消化液,粪便无乳白色,而呈黑褐色污液,镜检无多角体,而有大量的细菌。
在FV感染初期,病毒粒子、空的衣壳和病毒特异性小泡体同时出现于杯状细胞的细胞质中。与病毒粒子毗连的部分,具有均一的电子密度,称电子稠密体。小泡体和电子稠密体都是由于FV感染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构造,据推测存在着病毒复制的素材。小泡体近乎球形,直径约100~400nm,周披一层平滑的界限膜,内有丝状结构,病毒粒子即于其周边出现。与这种小泡体类似的结构在其它小RNA病毒增殖复制时也有发现,并且认为病毒 RNA的复制就在其中进行。FV感染未期,家蚕中肠杯状细胞缩小,变成球形;细胞核也缩小,线粒体等细胞器都变形消失。这种退化、小球化的杯状细胞或者脱落肠腔,或者被周围的圆筒状细胞所吞噬,而成为病毒性软化病特有的球状体。这种球状体有两种类型,A 型球状体较小,约5.2um,常在圆筒状细胞核附近出现,球形或椭圆形,易被焦宁染成红色;B型球状体较大,约6.2um,常出现于细胞质的近体腔部位,对焦宁也表现好染性。球状体与多角体完全不同,多角体是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是一种包埋有病毒粒子的蛋白质结晶,而球状体则为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退化、球状化的细胞。
FV主要感染中肠杯形细胞,不形成多角体,杯形细胞被感染后,细胞质肥厚,线粒体减少。后来细胞收缩、退化而成球状体。FV侵入中肠后,先感染中肠前端的杯状细胞,渐次向后端扩展。崩坏的细胞及病毒散落到肠腔内,使蚕粪含有大量的病毒而导致健康蚕的再感染。在病毒感染后期,FV也可侵入圆筒状细胞,表现为细胞核肥大,核内出现颗粒状物及空泡。中肠的新生细胞一般不易被感染。由于中肠退化细胞的溶解物以及感染中期圆筒状细胞异常分泌物增加,使FV病蚕围食膜厚化,这一点与浓核病病蚕的围食膜消失的情况有区别。 |
 |
1、感染和入侵
FV主要是通过食下传染,创伤传染的可能性极小。FV侵染的过程尚未完全明了。FV通过围食膜而侵染中肠前端的杯形细胞,先附于其纤毛层上,然后将病毒核酸释放到细胞中,再侵入细胞核内。
2.、复制
FV含有ssRNA,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链,在细胞核内,由RNA复制酶复制成 “-”链。然后以“-”链为模板,合成更多的“+”链,并释放到细胞质中。有报道认为“+”、“-”链在 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dsRNA,再合成“+”RNA。但这一现象仍有待证实。病毒结构蛋白的编码序列位于基因组的上游区域,而非结构蛋白位于结构蛋白编码序列的下游。 ssRNA可以直接作为mRNA,利用宿主细胞质中的rRNA及tRNA,翻译成病毒蛋白和复制所需的非结构蛋白。体外翻译表明,转译产物经充分加工后可多达18种,其中主要为结构蛋白VP1、VP2、VP3、VP4及若干次要蛋白,其余可能都是参与病毒复制所需的功能蛋白。VP1和VP4由前体蛋白VP0加工而成的。最后以“+”链RNA及病毒蛋白在细胞质中装配成新的病毒粒子。
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感染的杯形细胞内的液泡及其周围出现致密的电子云,并在细胞质中形成10~40n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特殊囊状体”,相当于VS。在它们的周围积集许多病毒粒子。用3H—尿嘧啶核苷酸作放射自显影观察,可见感染FV后,先在杯形细胞核中积集放射性化合物,说明FV的核酸先侵入细胞核内并在其中旺盛地进行复制、改组。后来,放射性化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中。目前,对FV的复制过程仍未十分清楚。
3、增殖
FV在中肠内增殖的情况与上述两种病毒基本相同。用接种FV后病蚕中肠匀浆的滴度(LD50)来表示,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后来,用荧光抗体技术来观察其增殖的进程。接种FV后不同时间内,将中肠切片作荧光抗体反应,根据形成的荧光细胞数来确定其增殖的速度。
FV的增殖速度受饲养温度的影响。在25~30℃的范围内增殖速度较快;在16℃则很缓慢,只及25℃的1/5;37℃对病毒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这种条件下,未受感染的或新形成的杯形细胞可以免遭病毒的感染,但已被FV侵染的细胞则无效。
如前所述,FV主要感染中肠杯形细胞,由于杯形细胞是分泌消化液的,既有分解消化桑叶的作用,同时又有抑菌、灭毒的功能。感染后的杯形细胞退化、崩溃,使得消化、杀菌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在病毒与细菌共同侵染的情况下,加速了蚕的死亡。在人工饲料无菌育条件下,接种FV时蚕的死亡时期明显延长。
本病的病毒归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Flacherie Vrius,BmFV)。
FV粒子呈正20面体(球状),直径为26+-2nm,沉降系数S20W =183S,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75g/cm3。一般脊椎动物小RNA病毒由32个壳粒构成,而FV坂城株有42个壳粒。纯化的的FV可作为抗原,注射到山羊、家兔等高等动物体内能形成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血清,可进行一系列血清反应。本病毒能凝集小白鼠的红血球,这种凝集反应在存在抗 FV血清时就被阻碍。但不能与山羊、绵羊、鸡及人的红血球产生凝集反应。 |